江苏惊现!人工智能赋能光储充换一体站盛大投运
1 月 3 日,江苏省昆山市南星渎绿能 e 站顺利完成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这座站点引入基于大模型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成功加冕为江苏省首座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慧调控的光储充换一体化站。其具备智能优化光伏发电系统、储能装置以及充电桩运行模式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削减运营成本。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苏州供电公司将南星渎绿能 e 站选为试点,全力打造光储充换一体化示范站,同时积极探索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实际应用。扩建后的南星渎绿能 e 站设备齐全,配备 18 台快速充电桩、2 台车网交互充电桩、2 台公交充电桩、两组 600 千瓦超充堆以及一座换电站,能够同时满足 58 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此外,站内还设有容量达 352 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一套 100 千瓦 / 215 千瓦时的储能装置,以及一套能源管理系统,并且首次应用了先进的基于大模型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
这项先进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由苏州供电公司携手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该技术能够通过获取当天的气象数据、光伏发电数据、充电负荷,以及次日的气象预报数据,对第二天的光伏发电出力和充电负荷进行精准预测。依据预测结果,站内的能源管理系统可自动算出储能装置的启动时间与功率大小,灵活调控储能装置的充放电时段和功率,达成源网荷储的协同运作。
昆山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赵霄尉介绍道:“新技术投入使用后,南星渎绿能 e 站光伏发电电量的消纳率从 96.0% 提升至 99.7%,储能装置日均放电量增加到 48.12 千瓦时,综合收益提高了 14.07% 。”
江苏电科院专家易文飞表示,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为微电网的高效运营开辟了新路径。它不仅能引导充电站内光储充换资源的协同运作,还可应用于工业园区、农场、鱼塘等新型微电网场景,将新能源与工业、农业生产负荷相结合,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提高生产运营收益。
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专责赵猛称:“目前,苏州全市充电站总装机容量接近 200 万千伏安。若该技术在苏州全面推广,公共充电站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为节能降碳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南星渎绿能 e 站实现人工智能智慧调控后,不仅缩短了储能装置的投资回报周期,还推动了充电站内光伏发电电量的就地消纳,为区域微电网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